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

[日影] 東京小屋的回憶






東京小屋的回憶
小さいおうち





從北海道回台灣的時候,在飛機上看了這部片,正巧搭配旅途中導遊從日本角度述說的二戰史,因此讓本片看來更生興味。

除了大歷史下的小人物故事一向是我心頭好之外,導演如何利用室內空間和有限角色所營造的親密感和聚焦感,更讓我覺得這是近年來少見的日影傑作。


綜觀電影的倒敘手法,若不是刻意製造疑問、營造神秘感,就是要讓觀眾產生一種逝者已矣的蒼涼感。
在這部電影中,兩者皆有但後者多些。劇中一開始便道出了多紀奶奶去世時的景況,雖然只是透過多紀的姪孫兒敘述,但那穿插於故事中活靈活現的老人,逝世時卻是「一人蜷縮在廚房裡」的想像畫面,自此便時時刻刻衝擊我。
少女多紀、老年多紀,以及逝世的多紀,彷彿是跨越了時空,同時存在著。


這部戲中最有意思的,便是讓不同世代的人彼此挑戰對方的認知,像是多紀奶奶(倍賞千惠子飾)沉浸在敘述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,全東京歡欣鼓舞的景象時(百貨公司還因此特賣),赫然被年輕一輩知識份子代表荒井健史(妻夫木聰飾)所打斷,並質疑老人所稱的那時代其實根本民不聊生,也軟言斥責歌頌戰勝是不道德的事。

此種認知落差不時被安排在電影中,實則是在呈現人們對於歷史的認定難免過於片面武斷(我們都是看政府懶人包長大的),一種時光不再的淒涼,連回憶都得被不在場的人所評論。

或許多紀當時只是一個足不出戶、沒所見識的大宅女傭,她的所知所見一定未能代表大局,但對她來說那仍然是一段她與主人相處的幸福時光。

但年輕人也沒說錯,只是他對於自己未曾經歷的歷史,永遠只能透過「懶人包」被格式化出一個普世的價值,卻忽略了戰爭以外其實仍在繼續運作的人性。是不是因此某些人的善舉就被一併抹煞,整個時代也只能落入一個後世追封的名詞所帶來的想像(然後那名詞變成學生的考題)。


說是東京小屋的回憶,最重要的就是多紀少年時代所發生過的點滴瑣事了。但其實不難發現,在板倉正治(吉岡秀隆飾)出現後,整個小屋的回憶主角就變成了女主人時子(松隆子飾)與板倉正治偷情始末的點點滴滴,而少女多紀(黑木華飾)則變成了這當中最沉默的觀察者。




但與其是在說多紀對這名外來者存有愛慕之情,但實則卻是隱晦的表現了多紀對於女主人的一片百合丹心。其實多紀鍾情的對象,據說在小說中並不是秘密,不少觀眾覺得電影把這三人的愛戀演的太含糊不清,甚至覺得多紀是在忌妒女主人的戀情。但我卻覺得山田洋次導演把這一段拍得很漂亮,從一開始多紀幫忙女主人揉腳的羞澀,到拒絕接受老家所安排的相親,甚至是突兀地放進一位女主人的中性氣質友人,導演放下的線索溫和,倒也符合那個時代的氛圍,甚至是成功地幫整部電影定了調。


在那時代,即使是同性間的擁抱也是能夠讓人心跳不已的


除此之外更重要的,則是戰後懺悔的部分。很有趣地,女主人的祕密戀情在這部戲裡並沒遭到譴責,反倒是在戰後還活著的多紀,一輩子帶著對女主人和板倉正治的愧疚而活。照理說,她若覺得自己做的是一件使「夫妻圓滿」的好事,又怎麼會如此後悔?
可能這行為多少參雜了她自己的私心,她希望能永遠在東京的紅色洋房中為主人一家效力,因而對女主人做出失去誠信的行為。但是,她終究沒能向當事人道歉,故事只能安排由年輕一輩的建史,代替姨婆向對當年還是個孩子的小少爺道歉。如今,小少爺都已是近百歲的老翁了,還得知當年母親外遇的情事,雖然老人也代替自己母親原諒了多紀,但我卻覺得這安排實在太另有所指了!

「道歉」和「原諒」都是由下一代在承擔,這不就根本在說世界大戰後的日本角色嗎!雖然很多事他們的確死不承認,但是那些責難,確實是要由下一代、甚是是下下一代要來背負的。小少爺完全不清楚事情始末都能原諒多紀了,但是這真的能消除當事人心中的罪惡感嗎?對不在世的人來說還是有意義的嗎?

可能不同的民俗文化會有不同的解讀,但我在看到妻夫木聰寬慰的放聲哭號時,我也禁不起那重量而幾乎落淚了。


時子對板倉幾乎是一見鍾情,對此我理解不能


總之,這是部讓我覺得厲害的電影,詼諧和沉重的節奏條配得如火純青,看網路評論有說到這是山田洋次的集大成之作,雖然自己並未看過這個資深導演的任何作品,但我想我可以理解這個說法。

而松隆子更是完完全顛覆了我對她「是個偶像劇女演員」的印象,雖她在告白中的演出已經令我驚喜,但那畢竟是個極端的角色,此次她演出的女主人,要像個真實而平凡的人,卻又要是個不費吹灰之力就令所有人嚮往的女人,她的拿捏也是恰到好處,因為怎麼想,這個角色都很難在令人又愛又恨間找到平衡。至於黑木華,則靠此戲拿下了柏林影后,雖然我也非常喜歡她的詮釋,但似乎又覺得多紀這角色的發揮有限,不過她的確是在有限空間下發揮自如,這點無庸置疑。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